【要报要点】近年来 ,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开发过程中权责不清 、产业协同局面尚未形成 、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项目盈利困难 、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对此 ,本期要报提出进一步探索新型合作 模式 、优化土地流转模式 、鼓励开发观光与体验并重的多样化 旅游产品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进一步探索旅游企业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
一 、旅游企业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 ,鼓励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政策力度逐步加大 ,关注度不断提升 。2015 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 行动方案》《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 —2025 )》 ,提出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 ,提供用地 、财政 、金融等扶持政策等 。
(二)旅游企业纷纷进入乡村旅游赛道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大量旅游企业参与到乡村旅游实践中 ,一方面是企业社会 责任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旅游企业对乡村旅游市场长期看好 。从目前较为典型的案例来看 ,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包括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发展 “旅游+”产业帮扶 , 如中国旅游集团的云南香格里拉项目;二是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如华侨城的安仁古镇项目;三是打造连锁式乡村旅游度假产品 ,如隐居乡里的精品民宿运营平台和乡伴文旅的 “理想村” 。
(三)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下 , 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统计 ,2020 年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2 亿人次 ,收入近 6000 亿元 ,受疫情影响 ,较之前有所下降 ,但降幅小于旅游业整体降幅 。 同时 ,乡村旅游吸纳就业人数 1100 万 , 带动受益农户 800 多万户 ,带农增收作用较为明显 。
二 、旅游企业助力乡村振兴遇到的问题
(一)权责不清 ,旅游企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较难准确定位 。一是一个地区能否发展乡村旅游 ,取决于资源禀赋 、经济基础 、发展潜力等诸多客观情况 ,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 旅游报以过高期待 ,盲目引入旅游企业 ,但效果并不理想;二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既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 ,政府需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产业导入 ,做好产品研发 、运营管理和人才培养 ,但实 际落地过程中 ,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将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转嫁 给企业 ,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和企业的负担 。
(二)各方利益仍难平衡 , 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产业协同局面尚未形成 ,政府 、企业 、村民之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 一方面 ,乡村振兴需要旅游与农业等其他产业协同合作 ,实现效益最大化 ,但目前各产业协同没有找到有效的合作路径;另一方面 ,土地流转作为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的前提条件 ,虽然近年来相关政策和立法工作相继完善 ,但仍然存在地方政府不经农民同意 ,直接把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权转让给开发商 ,并占有转让所得 ,土地流转补偿标准普遍较低 等问题 ,导致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冲突时有发生 ,土地资源获取难度大 , 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
(三)乡村旅游投资项目回报率较低 ,盈利困难 。 受制于 乡村条件限制 , 乡村旅游项目仍局限于对现有田园 、果园 、 民 居 、林场等浅层次开发利用 ,产业链条短 、要素不齐全 ,经营模式多数雷同 ,创新难度大 ,很难开发出娱乐趣味性 、体验参 与性强的多元休闲度假产品 , 而且一些远郊的乡村旅游开发 , 游客量有限 , 导致投资回报期较长 。
(四)人员在地化发展难度大 。近年来 ,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 ,农村大量适龄劳动力流失 ,导致乡村旅游从业 人员不足 ,且年龄偏大 、 文化程度不高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 , 民宿 、农家乐的经营者中年龄 46-60 岁占 33% ,36-45 岁占 30% ,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 18% 。 虽然旅游企业积极推动 “产 业+教育” , 争取把年轻人留在本地 ,但效果有限 。
(五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开发资金多为企业自有资金 。 部分相关法律法规对乡村旅游整体开发资金筹措形成了 一定 的限制 ,例如 ,要求通过 PPP 进行资金筹措不能超过当年本级 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10% 、在资产支持证券融资不能将公 共基础设施作为资产出售等 。
三 、推动旅游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明确各方诉求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多方积极性 。 一是在产业协同方面 ,建议由地方政 府牵头 ,企业参与 ,成立乡村振兴合作平台 ,探索适合当地乡村振兴的产业组合路径;二是在共享收益方面 ,建议重视并妥 善处理与村民的关系 ,通过当地政府加强与村民的沟通 ,调动 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 ,企业负责产业导入和运营 ,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 , 当地村民通过入股 、就业等形式深度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分享合作收益 。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 , 实现互惠共享 、和谐发展 。
(二)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更多土地流转模式 。 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一般数量多 、规模大 ,往往面临生态红线和土地用途受限等问题 。 此外 ,由于经营项目回报周期较长 ,土地流转周 期也相应较长 。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成为旅游项目开发运营的关键 。建议积极探索租赁 、 互换 、 转让 、 转租 、入股等 方式流转 ,为产业引入和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
(三)鼓励旅游企业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 ,突出乡土 文化特色 ,深化服务功能 ,突出旅游产品特色 。 乡村旅游产品 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开发特色化 、差异化 、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形成农业观光 、特色餐饮 、度假休闲 、体验教育相融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
(四)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渠道 。针对乡村旅游 、 文旅特色小镇投资大 、周期长等特点 ,建议打通财政资金 、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三方融资渠道 , 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 , 破解 “融资难”问题 。
采用情况:本文于2022年4月被 《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采用
供稿单位: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
作者:游成 黄燕 朱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