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本信息 | 信息公开制度 | 招生考试 | 信息公开申请 | 学校规章制度 | 学生管理 | 财务收费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清单>> 基本信息>>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 >>正文

2019年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9-10-24  

坚持立德树人  锐意改革创新

奋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吕红军校长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暨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学校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  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在学校创新发展历程中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值得浓墨重书的一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开放40周年和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启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内涵建设,推进质量提升,“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有效落实,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坚持依法治校,着力夯实基础,固本强基工程成效显著

1.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坚持把依法治校作为新时代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完成了学校章程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二级部门自主抓建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拓宽民主渠道,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作用,极大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丰富了形式和内容,坚持常态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师生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依法依规处理相关事务,依法治校深入人心。

2.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注重发挥党委政治核心的牵动、推动作用,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突出了五个关节点:以组织建设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条例,打牢组织建设基础,顺利完成学校党组织关系转隶和基层党团组织换届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配备专职组织员11名。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发展党员123名,转正党员96名。深入开展“佩党徽、亮身份、强服务、做表率”、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以制度执行为重点认真落实党委会、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党员分类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以作风建设为关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举办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党务干部和专职组织员培训班各2期,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不断增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落实“一年两报告”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强化了责任落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双31号”、中央“78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十种教育”,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主题微电影“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获教育部优秀奖。以深化党群共建为纽带探索新途径,找准契合点,有效推动群团组织围绕党委开展工作,形成了党建带群团、帮群团、促群团的发展格局。胜利召开了学校工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2018年,学校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辽宁省“校园先锋岗”2个、“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成果三等奖”1项、“省优秀大学生党员”称号1人荣获省直机关“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1个,学校荣获辽宁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二、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改革创新,人才质量培养工程全面推进

3.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抓住“新时代高教40条”,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抓质量提升。突出了“七个重点”:重在制度体系完善。制定、修订各类制度16项,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在人才培养设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委会、校企联盟的作用,共同设计、论证、修订2017级、2018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6个。重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停招专业2个(翻译和工商管理),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确立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三大课程”的体系、内容和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培训、技能大赛、交流研讨更加广泛,课程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通识课程和美育、体育教学改革。开设在线课程58门次,获批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课程7门,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使用机制。教材建设更加规范化。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认定校级自编教材7部,确立校级特色教材5部,获大连市科学著作奖4部。重在教学改革探索。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获批教育部“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1项,获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0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转型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3项确立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2项。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教考分离课程240门,通识教育课程全部实现无纸化考试,探索了实践操作、项目路演、演示答辩、案例研讨等多样化考核方式。重在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监控、检查与评估,开展专项检查6次。深入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个,确立省级、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通过调整布局、整合功能、设施升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再上新台阶。新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2个,确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性实验教学项目32项。重在学科竞赛规范。学科竞赛质量不断提升,开展校级学科竞赛5大类、32项,实现了本科专业全覆盖,参加人数4000余人次,获省国家级奖项199获奖人数400余人次奖项数量较年增加40%其中包括:“新道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辽宁赛区本科组一等奖、“中华会计网校杯”第七届全国校园财会大赛辽宁省一等奖、第四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智慧经济创新创业竞赛期货组一等奖。重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务管理系统二期开发,完善了成绩、选课、考试、网上调课、档案管理等功能;组织智慧教学工具及网络教学平台培训10次,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完成了多功能型智慧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论证和教室建设总体规划。

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积极构建校内外共同参与、校院专业三级联动、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全面运行应用型导向的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细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理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立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多元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出台教学质量标准文件61个,形成了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多层次质量标准体系。盯住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日常检查、网络评教评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常规检查不放松,常态监控无遗漏,专项检查与评价有成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启动并推进了审核评估校内自评完成学校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与发布、教育部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上报,推进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5.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有效推进。全面收集招生资讯,招生计划编制更加科学化;坚持校内与校外、网络与现场并重,参加大型招生咨询会29场,招生宣传趋于立体化招生服务更加快捷化2018年实际招生2952人搭建就业平台,举办大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2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80余场,用人单位4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10场。2018年毕业生3259人,截止12月底,就业3199人,就业率98.16%。培训工作有序展开,应用本科教育通过率70%,获得学士学位68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共开设17个类别、27个班次;承办新疆塔城地区商务与口岸系统干部专题培训1期、25人,承办全省外贸实务与政策培训班5期、400人,承办旅顺口区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班1期;辽润职业培训学校获得大连市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项目的培训资质。

三、坚持人才强校,着力创新机制,队伍建设工程全面加强

6.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着眼学校长远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最关键的几步。完成分级上岗测算。在他校与本校充分调研、科学比较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并经过四轮测试,完成了分级上岗基本条件的设定。首次开展校内各层次职称评审。2018年是开展校内各层次教师职称评审的第一年,学校本着科学公正、稳妥慎重的原则,加强学习研究、掌握政策,广泛调研、制定方案,健全机构、组织评审,评审通过教授7名、副教授3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7名。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考核方案,突出了目标分解和过程管理,规范了自评、考评、审核等程序环节,绩效管理更具针对性,更加科学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了奖金分配办法完成社保转移接续、教职工公积金缴费基数调整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交纳等重要工作,完成了非事业身份人员的职业年金测算与缴纳政策的制定,政策待遇优越性更加凸显,广大教职工获得感更多了,幸福感更高了,安全感更强了。

7.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坚持把师资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紧抓不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了教职工职业操守,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构建了校院二级人才引进机制。全年全职引进26人,聘请外聘教授12人次、客座教授3人、校外辅导员2人。深入抓好培训工作。公派留学1人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普通话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测试51人,参加教育信息化、商务英语专题网络培训班54人,省级定制培训44人,校级在线学习中心注册人数495人,报名课程1581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教师团队获批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确立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8名,当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辽宁省外贸行业校企联盟理事长、辽宁省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会会长1人,参加辽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获奖14思政课教学大赛获奖2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获奖1人,教育部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获称3人

四、坚持服务为先,着力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多点开花

8.资源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大力推进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了学校声誉。支持援疆,精准帮扶。举办新疆塔城地区外经贸发展研讨会,为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服务辽宁,助力振兴。成功举办辽宁省外贸行业校企联盟2018年理事会暨专家委员会会议、辽宁省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依托联盟,开展助力海城外经贸转型发展项目需求对接活动150名学生为“东盟10+6国际特色商品展洽会”提供外语外贸服务东北地区首家建设银行校园e银行落户我校;承接辽宁省妇联“辽宁省贫困地区留守妇女儿童文化素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荣获一等奖。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与旅顺口区、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海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旅顺口区副区以上领导干部及街道党政干部理论宣讲3次。全力支持附属学校教育发展,有效推进教学、科研、培训、活动“四个平台”建设,聚焦青少年美育教育、心理教育、外语教育等,校校合作育人取得显著成效

9.科研水平全面提升。科研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修订、出台科研奖励等管理制度4项。科研成果与应用不断提高。全年科研立项、结项共203项,其中省级以上78项,与政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373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650.75万;全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共249人次,主办学术讲座41场,发表学术论文1028篇,出版或编写著作、教材50部,获批软件著作权7项。成果推介和转化渠道不断拓宽,刊发、批示和采纳的研究成果23项,科研成果获奖35项荣获大连市政府社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校学报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实践育人,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深化

10.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加强。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修订了《学生手册》、学生工作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风建设更加优良深入开展“读书月”、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诚信考试宣传等活动,2018毕业生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99“大连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95公寓管理更加规范建设“一楼一品牌”的厅廊文化,获大连市高校公寓管理规范奖。工作更加深入。发放国家奖助学金3067人次、581.45万元,办理“绿色通道”272名,发放爱心大礼包308套,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59人次,发放勤工助学金8.9万元,减免学费6.7万元11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为抓手,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开展心理筛查,推进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联动育人机制,依托“五个载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心理情境剧《理智与情感》获省心理剧竞赛二等奖。截止去年底,学生工作者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40名。学生管理队伍更加有力。组织各类培训、技能竞赛7次,确立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4项,校内评审获奖5项。

11.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校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和拓展“一个计划、三项工程、一项行动”,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认定细则,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更加完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进入本地化调试阶段。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举办专题报告3场,组织学生骨干参加省、市、校“青马工程”培训156人次,荣获省直机关五四红旗团支部9个、优秀团干部9名、优秀共青团员12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扎实推进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旋律相统一,成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首次成功承办大连市高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程深入落实,“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组织社会实践团队400余支、6000余人,确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10家荣获大连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1项,校团委荣获2018年大连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机制,依托孵化基地、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专业实践科技创新,深化学生创新实践。新入驻创业孵化项目6个,获批大创项目国家级19项、省级63项、校级200项;入选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创论文5篇、参展项目3个;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市级45项,创造我校历年新高

六、坚持合作共赢,着力拓宽视野,教育国际化工程效明显

12.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等沿线重点地区初步建立国际合作战略布局,逐步打造一批支点合作伙伴,同波兰波兹南大学、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新签和续签国际合作协议7项,新增合作伙伴5个。加强校际交流,构建了以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为主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为主的重要合作伙伴关系、以日本九州英数学馆为主的传统友好伙伴关系、以加拿大卡普顿大学为主的友好伙伴关系在内的四级国际合作交流体系,成立“学术英语语言考试与学习中心”“教师与学术科研合作中国大连中心”“教师与学术科研合作英国卡迪夫中心”,访问考察友好合作院校8所,成功接待缅甸大学校长代表团来访,开展外籍专家来校交流讲学活动5次。

13.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留学外贸”工程,通过校企合作自主招生、交换式联合培养等方式,构建了完整、多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第一批国际学生入校学习。推进“队伍建设国际化”工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招收硕士以上学历外籍教师10名,派遣赴英国和新西兰交流访问优秀教师16名。完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国际化机制,确立校级国际化课程体系试点专业质量工程项目2项,积极探索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选派优秀学生赴日本东京福祉大学就读福祉经营专业“2+2”本科双学位项目。落实“留学海外”工程,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位学习、短期交流、假期游学等在内的海外平台,派遣赴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出国留学项目学生72人,举办长短期文化交流项目3期、40人。加大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宣传和申报力度,取得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双突破”。 

七、坚持纲要统揽,着力压实责任,文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14.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着力打造具有外贸特色特质的大学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师生“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认真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质量立校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工作质量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师生员工自觉弘扬校园精神,践行校训,学典型,创先进,形成了爱岗敬业、扛责奉献的良好氛围。推进校园规划落实,改善了教育教学、行政办公、生活服务条件,厅廊文化、班级文化、公寓文化和餐厅文化建设不断加强。

15.新闻宣传影响力不断扩大。坚持把新闻宣传作为学校对外的窗口,注重把握政治导向,注重服务中心工作,注重整合媒体资源。截止12月底,编发校网新闻827条、《工作通讯》36期、校报10期;《中国教育报》发文1篇,中国大学生在线、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发稿20篇,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机关党建网等官方网站发稿34篇团体操“千人太极海草舞”火爆全网,各种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中国国际电视台传播到了海内外,在抖音上获得“抖友”点赞6693万次,学校官方微博一日点击量超过10万新媒体宣传思想教育平台作用充分彰显,官方微博拥有活跃粉丝7863人,粉丝互动超过30万次,博文阅读数超过1000万次。官方微信推文阅读总数35万次,汇聚粉丝1.7万人。官方微博和微信分别跻身辽宁省高校官方“双微”影响力排行榜10强(2018年12月排名第7,2019年1月排名第2)、20强(2018年12月排名第17,2019年1月排名第13)。

八、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改善条件,办学保障工程高效有力

16.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数据中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无线网络建设如期完成信息化基础不断加强学校邮箱上线运行,构建了“互联网+校务服务”体系,校园网络、设施维修维护坚持经常,信息化服务高效快捷改造多媒体教室15间,完成了一卡通洗浴设备维护升级、安保监控系统优化整合、公寓管理系统软硬件升级、教务系统数据库迁移、选课负载均衡等工程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智慧教室硬件建设,校内食堂、超市等服务场所开通了支付宝信息化应用有所提高

17.文献资源保障更加充分。着眼建成书香校园,加强读书教育,加快图书馆资源建设,构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2018年教职工人均读书88本,学生人均读书39本。全年新增纸质图书4.73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电子期刊1万余种;增加外文数据库2个、会计视频类数据库1个,博看综合电子期刊移动版和超星学术期刊电脑版、移动版数据库总量达到15个。全年读者入馆近30万人次文献流通量788121册,同比增长5.16%;数据库访问量4480209人次,同比增长48.78%。

18.后勤管理服务全面加强。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到后勤建设、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强化服务育人,不断强化后勤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校园物业管理得到加强,跑、冒、滴、漏现象有所改善,车辆安全行驶38万公里。强化管理育人,改进工作作风,敢于担当急活、重活、难活,创业精神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强化安全生产经营意识,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了师生识险避险能力。强化环境育人,相继完成办公楼、礼堂封顶,一食堂、国际交流中心一、二部以及管理专业试验基地、服务中心、学生公寓、图书馆等维修改造工程,完成翠湖人文景观建设,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作更进一步。严格财务预决算,加强了过程监管,资金运行状况良好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体”,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稳定。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的贡献力、师资队伍的支撑力、学生工作者队伍的素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有待于加强;后勤管理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第二部分  2019年主要工作安排

世界在变。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教育也在变。教育强则国强,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2018年成功实施了“奋进之笔”吹响了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唱响了本科教育的主旋律,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变。变则通,通则达。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改革中走来,一路创新发展,一路风雨兼程,一路苦乐同享。面对新一轮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面临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我们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开展外经贸教育55周年,是实施“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年。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打造新文科为牵引,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科学发展,有效推进“八大工程”,持续写好“奋进之笔”,全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任务是: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围绕“一个建设目标”,打好“一场攻坚战”。

一个指导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牢固确立其在学校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指南,要将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到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将其作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班子成员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注重能力转化,有效指导实践;要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活动,筑牢根基、打好底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情怀、文化自信。

“一个建设目标”,即“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抓住2019年的黄金期、关键期,在强化组织领导上用心用力,树立“三个观念”,即党性观念、创新观念、自律观念,凝神聚力,团结奋进;在工作落实上用心用力,对照“十三五”规划,理清工作思路,把影响目标实现的工作提出来,把需要共同推进的问题摆上来,把解决矛盾问题的对策拿出来,把工作逐项落细、做实,确保每一个目标期期相通,每一项工作项项衔接,每一个工作成果相互呼应,做到不缺项、不欠账,不拖后腿儿在能力提升上用心用力,提高“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做到“一个表率”,即真抓实干的表率,形成围绕职责干、聚焦重点干、瞄准问题干、创造性干的工作氛围。

“一场攻坚战”,即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发展战略、领导注意力、教师精力、教学资源等都向本科聚焦集中,确保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大学严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学校教育强起来。推进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学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实施一流质保培养一流人才上,结合学校实际,找准主攻方向,谋篇布局,排兵布阵,通过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机制攻坚,各个击破,全面高捷。

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核心

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传承校园文化,强化思政实效,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一)加强党的建设

1.强化理论武装。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讲台、讲党课,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2.抓好样板标杆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做好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工作。

3.提升组织力。进一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做好迎接“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和明年党委换届准备工作。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研判、主动应对,确保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强化按纲建设与指导。按照整体性、教育性、实效性、创新性和特色化的“四性一化”原则,以质量文化为核心,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融合发展。

2.提高宣传时效。建好用好微一端、一站一台、一刊一报、一册一室,推进二级学院新闻门户、媒介建设,上线联动,整体发力。推选展示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优秀工作案例。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跻身辽宁省高校官方“双微”影响力排行榜5强。

3.提升“无烟校园”建设标准。在教学楼、学生公寓、校园等公共场所张贴禁烟标识,积极开展争创“无烟班级”“无烟宿舍”“无烟办公室”活动,在全校营造无烟环境。

(三)强化思政实效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推进“平台+课堂+基地”三位一体体系建设,打造思政“金课”,真正让大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2.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握好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等五个环节,做好整体规划与设计,确保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模式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为基础,积极构建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今年是我校参加审核评估关键一年,我们要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深刻查找问题,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教学改革顶层设计。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立足新文科建设,开展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指导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照专业国标,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启动校级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评选工作。推动跨学科交叉融通,优化新文科专业布局。积极探索学分制、荣誉学位、专业大类教学组织模式等教学改革研究,确立校级教学成果奖20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项。拓宽质量工程建设思路,实现建设成果再升级。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大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学改革,推进美育、体育质量提升。

2.提高一流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水平。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提高校企共建专业的数质量,确立校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试点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深化一流课程改革,启动“金课”工程,建设校级“金课”15门。加强一流教材开发,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确立校级特色教材5部。加快智慧实验室、研讨型教室、学习平台等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一流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广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打造智慧课堂。推进学习质量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提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协同育人质量,确立校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0个。提升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专业实验室,加强校企共建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平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成果,确立校级虚拟仿真精品实验教学项目3个;加强信息化和文化建设,打造集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创新创业委员会,设立创新创业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确立校级大创项目200项,推荐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60项。

(二)深化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实施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工程。完善校院自我评估制度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全员、全过程、循环闭合、持续改进的校院专业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健全外部教学评价体系,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审视学校教学状态,查找薄弱环节,明确改革重点,提出改进思路。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推进评估结果的科学应用。开展质量改进效果评价,建立整改结果汇报和“回头看”制度,强化整改问责,确保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实。

2.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工作机制。加大专项教学检查力度,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和学习效果评价,扩大监控半径,覆盖课堂教学各环节,及时淘汰“水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校内专业评价,形成校内专业评价机制;推进学校相关专业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三)做好招生、就业和培训工作。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报到率,2019年计划本科招生3380人,报到总人数不低于2500人。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力争就业率达到100%。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拓宽培训工作渠道,提升校内外培训质量。

三、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五育”并举。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体育美育要有刚性要求,劳动教育要有效开展起来,“五育”并举,环环相扣,真正做到纵向贯通,横向联通,融入人心。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和弘扬劳动精神上下功夫,持续搞好“十种教育”,坚持抓好大学生行为养成,深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立德树人扎根大学生活。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实施“一个计划、三项工程、一个行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启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工程,上好“国情大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三走”主题课外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规模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实现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有效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好“创新大课”——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助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1.抓好学风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尝试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强化学生“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的意识。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强化学习过程管理,降低学生考试违纪率、学业预警率。

2.加强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构建班级立体化管理模式,初步建设思想引领、生活服务、行为指导、文化浸润“四位一体”的学生社区。

3.提升学生公寓管理质量。完善公寓文明建设管理体系,深化“一楼一品牌”公寓文化建设,发挥好公寓“人格的考场,生活的课堂”的育人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

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和智力优势,提升科研支撑、服务、引领教育教学的能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 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1.扩大研究领域科研成果确保有数量,更重质量,省级以上项目立项不少于60项,横向项目立项不少于400项,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0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50篇,出版著作和教材不少于15部。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合作渠道,争取科研经费达到700万元。

2.加大科研扶持。加强科研成果推介,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落实奖惩机制,对以往优秀科研成果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奖励,对考核评价好的团队和科研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

3.加强平台建设整合科研机构,强化科学管理,凝练研究方向,汇聚优势资源,加强合作研究和协作攻关,共享科研成果和创新发展经验

(二)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1.深入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发挥各级各类专业委员会、校企联盟、校友会作用,推进产教融合、校政、校企合作着力推进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深入开展“多校对一企”、“多校对多企”合作方式,提升人才供给及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共享机制,加大支持附属学校建设力度。

2.推进大数据研究院建设。成立大数据研究院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深入开展大数据应用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探索构建面向大数据的计算体系,努力开展大数据智能化研发与应用,为辽宁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9年的任务是明确大数据研究方向,建立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打造高水平大数据研究团队。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教育引导。开展系列专题教育,使广大教师时刻牢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2.细化制度举措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学校教职工职业操守,出台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把准则要求转化为教师行为指南与禁行底线。

3.加强监督执纪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牵头部门明确、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对师德失范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内高级职称评审制度着眼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调整职称评审办法及赋分标准,落实以实际贡献为主的评价机制。

2.进一步推进岗位分级及聘任工作科学构建岗位分级标准,完善岗位工作规范,形成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岗位分级管理体系。

3.进一步创新薪酬激励机制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分层分类的薪酬管理体系和基于职位价值与胜任能力的宽幅薪酬模式,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落实新的奖金发放办法,启动非事业身份人员职业年金缴纳工作。

4.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优惠政策,提高优先待遇,出台奖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环境。计划全年引进博士5-10人,引进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3-5人。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通过岗位历练、竞赛创优、培训提升,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加强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机制,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双师双能骨干教师来壮大名师队伍,筹划建设名师工作室。

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

(一)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完善国际化工作制度体系,推动工作落实。完善校院两级工作机制,明确二级学院在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与国际同类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交流,新增国际合作项目5个,推进“学术英语语言考试与学习中心”“教师与学术科研合作中心”和“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三个项目。推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外籍教师(专家)聘请机制改革,聘请外籍教师(专家)12人,开展外籍教师(专家)讲学活动,提升外籍教师(专家)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搭建高质量的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确定第二批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完善形成可执行、可操作的四级国际交流体系。对接中外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进一步完善重点地区国际合作战略布局,丰富学术交流国际网络。完善多语种门户网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学校全貌。优化学生出国留学结构,积极对接国家留学基金委,争取更多公派留学项目,调整派出结构,提高留学效益。做好各类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作,提升出国留学质量,健全出国留学服务体系。构建完整、多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

(一)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加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全面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加强民主建设,依托工会,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基本权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追求认识上统一、情感上融洽、步调上一致,上下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形成按制度规范、按制度落实、按制度指导、按制度检查的工作机制。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依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努力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逐步推进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工作,做好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工作,加强信息化服务与维修维护工作,以学校移动APP、智慧校园为载体,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校务服务”建设标准和服务效率。

(三)提升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扩大馆藏藏量,丰富种类,充实实体和虚拟馆藏规模,提高存储标准和质量。整合新媒体平台,加强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继续丰富特色数据库内容,打造特色实体专题空间群、虚拟馆藏群和特色自建数据库群,形成特色资源的规模化。强化科学管理,扩大阅读推广宣传,提升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的能力。

(四)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档案管理安全责任制,充分保障档案保管安全。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档案管理质量标准,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纸质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建立学校档案工作网站,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建校55周年为契机,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动校史传播,提升档案的利用与服务水平。

(五)全面加强后勤建设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财务、资产、物业、安保等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标准,形成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基本建设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学校校园规划,统筹抓好行政办公楼、礼堂、管理专业试验基地、东区高级专家公寓装修等工程建设。在第三产业经营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提升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提升管理服务育人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开源节流,降耗增效,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增收节支,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园环境建设标准。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坚守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弘扬“团结、进步、改革、奉献”的校园精神,遵循“求真、明德、至善、超越”的校训,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闭窗口

Copyright@九州官方网站-九州(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L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顺乐街33号 邮编:116052 辽ICP备0500136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