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1〕102号)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特别是在促进沈阳经济区发展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为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特制定本攻坚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促进辽宁转型发展为核心,助力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为沈阳经济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提
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二)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经济区内优质教育资源配臵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高中等教育与区域行业产业融合度进一步加强,主动适应和基本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为经济区加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到 2020 年,经济区内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通过比例达到10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比例达到 95%左右;建成 30—50 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质量紧缺技能型人才年培养规模达到 5 万人左右,培训达到 10 万人次左右;经济区内地方高校入围省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比例均不低于 60%;经济区内高校毕业生区域内就业比例力争达到 80%左右;校企联盟对区域内行业骨干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全覆盖,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率达到 7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深入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和引导经济区建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臵联动机制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机制,协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与对口交流支援制度,倡导和推动区域教育组团办学、集团化发展,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经济区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到 2020 年,经济区内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学校标准化率建设达标年均提升 10—15个百分点。
2.进一步做优做强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推进经济区内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在经济区内打造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大支持和指导力度,围绕经济区产业布局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建设好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等 4 所国家级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和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 21 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3.合理配臵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经济区内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 13 所高校建设国家和省内一流大学。瞄准沈抚、沈本、沈辽鞍等区域连接带,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医疗器械、化工、现代建筑、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引导和支持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以及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新校区、分校区建设,促进连接带产业、空间一体化融合。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区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1.加强学科专业调整。紧密围绕经济区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航空、汽车、轨道交通、原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沈阳 IC 装备、鞍山激光产业、抚顺新材料和新能源装备、辽阳芳烃精细化工、本溪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壮大,支持经济区内 13 所高校的机械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临床医学、药学、作物学、城乡规划学、应用经济学等 37 个学科建设成为国家和省一流学科,培育一批对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学科专业评估评价,对重复设臵、培养规模过剩、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就业质量差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进行减招、停招直至撤销;转设和增设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急需的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点。
2.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经济区内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建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总结推广东北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模式,鼓励更多高校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推进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改革和鞍山职教城国家职业教育“双元”试点,以鞍山、本溪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经济区和全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协同实施校企双元主体育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 2020 年,在经济区内建设一个示范性区域研究生教育联盟;建成 100 个左右教育实践和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共建二级学院 10 个左右;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服务,重点支持建成 20~30 所面向农村地区的多功能县级职教中心;培养和培训数十万计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技术人才。
3.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汇集经济区资源,建立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支持创新创业,有效带动大学生区域内就业;制定吸纳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带动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依托科技创新项目在区域内实施和成果就地转化,促进学生本地创业就业。鼓励学生到经济区内实习企业就业,到新城新镇和城市连接带创业就业。
(三)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沈阳经济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1.开展有组织科技研发活动。经济区内各市政府要建立三次产业动态科技需求台帐,并及时发布。各高等学校要主动走进行业企业,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立项依据,开展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校自主探索研发的科技成果应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和社会进行推介,主动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走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到 2020 年,经济区内校企合作联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2000 项左右;高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改造课题 3000 项左右;联合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 150 项左右;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在全省平均线以上。
2.搭建产学研协同研发平台。总结推广大工—沈鼓研究院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建设经验,引导高校紧密围绕经济区各市主导产业合作建立各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研究院等产学研协同研发平台;聚焦经济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和能源化工、镁产业、建筑产业、激光应用、通用航空、兵工技术、现代制药、畜牧兽医等领域建设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钢铁共性技术与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特种优
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先进通用飞机设计与制造、精细化工、石油化工、镁产业、重大新药创制、衰老相关性疾病诊治与预防、果蔬优质高效生产、东北粳稻遗传改良与优质高效生产、网络安全执法等经济区内 12 个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和成果转化服务载体。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对经济区行业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带动作用。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建设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带动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高校建设(筹建)好省级大学科技园;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学院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到 2020年,经济区内工科为主高校全部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4.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蓄水池。依托经济区内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优势,引进、培养业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开展“十名顶尖人才(院士)、百名杰出人才(“长江学者”、“杰青”、“千人”等)、千名博导教授专家、万名博士硕士走进沈阳经济区行业企业”活动(简称“十百千万人才进行业企业活动”),带动各级各类人才深入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短期顶岗挂职、研发合作等实践活动;支持具备条件的教师和科技研发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遴选一批行业背景深厚、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强、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体系,为高校常态化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搭平台、建机制
1.深入开展创新型校企联盟建设。以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冶金、精细化工、现代制药、生态环保、建筑工程与服务、能源电力、军民融合、机器人、电子信息、软件、眼产业、健康医疗、旅游服务、现代农业等创新型校企联盟,不断提高高校与经济区行业企业的融合程度。通过联盟建设,高中等学校组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供给侧,“形成合力、抱团服务”;经济区内行业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形成需求侧,系统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供需双方逐步做到“贴紧靠实、捆绑发展”,促进经济区各市打破空间地域界限,逐步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根据沈抚新区建设磁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智能小镇、国际健康产业园等龙头项目,打造“两大、两智、一谷”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实际需要,筹建沈抚新区等经济区连接带综合性校企联盟。抢抓京沈、苏辽对口合作契机,由政府和联盟高校牵头引入先进地区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入联盟,壮大联盟服务经济区发展能力,打造承接京津冀、江苏等地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2.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利用好省级校企联盟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省创新创业智慧化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发展”专栏,筹备建设“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微信平台。利用上述平台,集成国家和省对沈阳经济区发展方针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创业和人才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发布经济区三次产业科技、人才供需信息;以及其他服务政策信息等。沈阳经济区各市轮值举办校企合作对接会、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面向经济区行业产业发展的校企联盟每年至少举办1 次沈阳经济区专场大型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结合实际需要灵活举办多场次小型对接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省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处理改革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负责协调、指导、推进、考核等日常工作。经济区各市政府和高校要成立由本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牵头的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改革工作组,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各项相关工作。
(二)优化工作环境
要创造和优化环境、条件,推动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建设工作有力开展。落实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税、土地、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政策,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争取沈阳经济区产业基金,服务经济区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服务经济区建设中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试点工作,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特殊问题,将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解决个性化问题和支持政策。
(三)强化督查落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住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务求实效。省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经济区各市,建立健全教育服务经济区发展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并适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发展改革工作落地落细落实。教育服务沈阳经济区发展相关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